前言驴子是中国传统的一种重要动物,它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明代文人顾炎武在研究驴子时,有一句很有见地的话:“以其为事,以汉闻名者,以孝为武德,以孝灵为尊。但它的种子,多半是从赵武灵王骑射而来,逐渐为中国所用。”
因此,笔者可以窥见中国古代驴的发展过程,究竟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一、先秦对中原的逐步渗透《说文》记载:驴像马,耳朵也很大。段玉裁说:“太史公说,驴、骡,都是中国所不能使用的动物,所以没有文字记载,只有秦代人工制造的耳朵(骡是一头公驴和一匹母驴的杂交后代,也叫骡,骡子是雄性和雌驴的杂交后代,也叫驴。)
因此,在中国,关于驴子的记录比较迟,而中原的驴子最早是从匈奴人引入的。《史记·匈奴列传》中说:“唐禹之上,有一群山戎人,食荤粥,居于北方,因牲畜迁徙,牲畜多为马、牛、羊。其奇异之物,有橐髓,有驴,有骡。”
据此推断,中国北部地区的牧民,最早应该是在唐朝禹时期,也就是四五千年前就开始发展的。
《汲冢周书·王会》中有这样的记录:“伊尹为祭司,北有空通,有大夏,有莎车,有古他,有旦胡,有戎瞿,有匈奴,有娄烦,有月氏,有骆驼,有白玉,有野马,有驹赊,有良马。从此,在中原开始了驴和骡的饲养。后来经过战争、贸易和进贡,毛驴从我国北方和西北传入中原腹地,但到了这时,中原的毛驴仍十分稀少。
至春秋战国,有关骡子的史料已有大量史料。
《吕氏春秋·爱士篇》记载:「赵简子有一匹白驴,深得其心。」《谏逐客书》说:「好马,不在外圈。」
据此推测,驴子的父系在这时也可能遗传到中原,与马进行了杂交,从而诞生了骡。在这个时期,毛驴的数目有所增加,但是整体来说还是偏小的。
二、秦汉与辞赋的关系久而久之,驴子就成为中原人的一种文化。
但是,驴子文文化发展史上的际遇可以说是不幸的,当他进入文学领域时,他被文人鄙视,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处境逐渐发生了变化。
“驴子”与“文学”的渊源可以从“秦汉”的诗词中找到。在这个时代,人们对驴子的描述已经有了明显的区别,一种是用来表达自己的忧郁和渴望,一种是自然美的描述,而一种表现形式是在宫廷里描绘一头驴子,另一种是在家里养着一头驴子。
正如《楚辞·七谏·谬谏》所说:“骑驴而不能行,其道如何才能达?《楚辞·九怀·株昭》说:“骥垂两耳兮,中板蹉跎,蹇驴服驾兮,无用日多。”贾谊在《吊屈原赋》中感慨道:“腾驾琵牛兮骖蹇驴,骥垂两耳兮服监车。”东方朔说:“驾蹇驴而无策兮,又何路之能极?”这一点,从他的诗作《谬谏》中就可以看得出来。
王褒在《株昭》一书里写道:“骥垂两耳兮,中坂蹉跎。蹇驴服驾兮,无用日多。”他的痛苦之情,难以形容。刘向在他的《愍命》一文中写道:“欲骏马以运输,骑乘驴而胜。”心中的苦楚,令人不忍直视。
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写道:“其兽则麒麟角端,驹酴橐驼,蛩蛩弊鼷,觖醍驴骡。”王褒在《僮约》一书中再次提及了“日中聪明,鸡啼而起。”现在的驴子,就是一般人家的家畜。
汉代初期,驴群和其它名贵的动物都被关进了上林苑,现在驴子的数目还是比较小的。
张骞出征后,驴子的数目迅速增加,《盐铁论》中记载:“驴子、驼子、鹿头者、奚螈马,皆是我养的牲口。”由此可以看出,那时的驴子是何等的繁荣。
《论都赋》记载了武帝时期与匈奴的战斗,胜利的时候,他带来了大批的家畜,以“于宫中西园驾四白驴,躬自操辔,驱驰周族,以为大乐,于是公卿贵戚转相仿效,至乘辎饼以为骑从,互相侵夺,贾与马齐”。因此,驴子的价值翻了一番。
三、魏晋之际的“褒贬”之争也许是因为汉灵帝的所作所为,导致了后来的文人墨客对驴子的喜爱,从而在中国的历史上,驴子的名气越来越大。
关于驴子的两个传说,在《世说新语·伤逝》中就有。一段是王粲死后,曹丕带着群臣到祠堂学驴,学驴叫:“王仲宣善驴吠,文帝哀其哀,顾语同游曰:王好驴,可唱一句。”一段是孙楚在悼念挚友王济时,模仿驴子的叫声,以示哀悼:“哀泣之后,对着棺木说:'卿常好我做驴鸣,今我为卿作。”
王粲和王济都喜欢唱歌,他的挚友曹丕和孙楚竟会用驴子吠叫,这件事无论在今天还是在今天,甚至在那个时代,都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不过,他们的态度很认真,很认真,用朋友的方式来送她,可见他们之间的友谊是多么的深厚,多么的真挚,这大概就是一种魏人的气度了。
作为魏晋时期的一位典型,袁氏也与驴子结下了深厚的渊源。
《晋书·阮籍传》记载:“籍乘驴到郡,坏府舍屏障,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旬日而还。”潇洒清廉的阮籍跃然纸上。
唐代大诗人李白便十分崇拜阮步兵的这一风格,在其诗中写到“阮籍为太守,乘驴上东平。剖竹十日问,一朝风化清。偶来拂衣去,谁测主人情?”
在《庐山九锡公》一书中,袁淑对驴子的歌颂可谓是淋漓尽致。他不但把毛驴的形象展示给了所有人,还夸奖了它的功劳,甚至还把它称为“庐山公”。
在《吊驴文》一书中,臧道颜也对驴赞不绝口,尽管他们的行为有些夸张和荒诞,但从当时人们对驴的崇拜可以从文献中看出。
自然,有人赞美,有人批评。《后汉书》的著者范哗对驴子颇有微词,说驴子是“迟钝之畜”,把汉朝覆灭的罪魁祸首都怪在驴子身上,说:“天下大乱,智者多智,治国之人都是驴子。后来董卓欺压朝廷,支持边疆,胡夷异种入侵中国。”
另外,《后汉书》、《三国志》中也有许多有关落魄之人骑马的记录,显示出某些人对于驴子的轻视。在魏晋时代,“敬驴”与“贬驴”是同一时间出现的,这也许是后世关于“驴子”的不同描述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唐代“骑驴”文化在唐代的兴起唐代,驴子在军事运输、驿站运输、民众出行、商业贩运等活动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娱乐行业,更是以“驴鞠”的形式诞生。
与之相应的是,由于受魏晋时期驴文化的熏陶,“诗人骑驴”、“黔驴”等现象也随之产生。第一类是“失意文化”,即唐朝骑驴的“失意文化”,而第二类是以柳宗元《黔之驴》中对黔驴画的批评为标志。
唐朝的文人大都骑着驴子,但“唐初唐的诗人极少数骑驴,即便有,也只是延续了魏晋时期的风气。孟浩然一生不为官,却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在他的《唐城馆中早发寄杨使君》中,有一句话:“寻人留下书信,谋事在前,这是一种悠闲的隐居生活。”
但他的“驴子”、“踏雪寻梅”的传说,为后人的文学创作增添了新的内容。又譬如李白,他就是魏晋时期的传人,对阮籍赞不绝口。
在他的诗歌里有这样一段话:“阮籍为郡守,骑驴子上东平。”十天劈开竹子,一朝清净。到了唐代,骑马的人越来越多。杜甫,李贺,贾岛,都属于这种类型的人物。
杜甫的“骑驴”与他的“官场”、“穷困”息息相关。“我把所有的诗都看一遍,一共有四篇,有三篇都是说他骑着毛驴,描绘了长安的贫瘠。”
李贺是个奇人,因为唐朝的忌讳,他的政治生涯与政治无关,所以他选择了第二个选择,那就是“骑马,背着一个破旧的袋子,只要能找到,就把它装进口袋里。”
终于成为了一位大师。贾岛还和这头驴子有过一次不期而遇的经历。贾岛曾在一次骑驴拜访朋友时,偶然得到了一首诗:“一只野驴,一只古琴。另外,还有如元稹、张籍、王建等唐朝的诗歌中,也有许多有关“骑驴”的记载。
这时,“驴子”已成了落魄的文人的重要“载体”,这既反映在他的诗歌和散文之中,也反映了他的日常生活。
古代士大夫多具有“上为君臣,下为民”的政治理念,“立德立功”的生活目标,他们受“学而胜于仕”的影响,渴望在仕途上立功立功,但由于社会和个人的各种原因,他们无缘政治或者仕途坎坷、失意。
与那些落魄文人相伴而来的,通常是财务上的困难和身体上的折磨。但一个有教养的人,怎么可能放心?
因此,他们大都采取了“立言”的方式,用文字和诗歌来发泄自己的愤怒和不满。
由于它的外表丑陋,它的价格低廉,饲养成本低廉,性格温顺,因此它就成了一种被社会唾弃的动物,它是一种心灵上的安慰和伙伴,这就是“诗人骑驴”的原因。
在唐诗中,驴子不仅与落魄的诗歌有关联,还经常被用来讽刺社会。唐朝的时候,骑马、骑驴与官职、官职有关,马一般都是贵族、官员的座骑,七品武者骑着马,从这里可以看出唐代的驴子身份并不高,所以跟驴友在一起的人也不会有多高的身份。
《御史台记》中有一首石抱忠的诗:“一队官吏,驴子和骡子,都是一队人”《朝野捡载》中说,李承嘉“以官为官,以官为夫,以人为夫。”
都是挖苦人的话。而在柳宗元著名作品《三戒·黔之驴》中,对驴子进行了一次毫不留情的批评,使其声誉受损。从此,驴就成了德才兼备的象征形象,“黔驴”的思想已经在社会上悄悄滋生,并对后代的驴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冲击,许多诸如“驴唇马嘴”、“驴头”、“驴脸”、“驴打滚”、“驴年马月”等俗语,都与“黔驴”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
至宋朝,驴业发展迅猛,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十分关注。宋朝因为受到各民族势力的侵略,马短缺,所以在军粮运输、私人骑马、粮食加工、医药饮食等领域都有很大的应用。
唐朝“诗人骑驴”的思想,使部分唐人的骑驴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在宋代的文学中形成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故事。
就像苏轼在《赠写真何充秀才》中所说:“风雪中骑驴孟浩然,愁眉头吟一首诗,肩膀上有一座大山。”这句话是指孟浩然在雪地里骑马去看梅花的情景。苏轼在《续丽人行》中也有这样一段话:“杜陵饥客,目露寒意,蹇驴破盔伴金鞍。”这句话是杜甫写的。
另外,有些士大夫也有过与唐代相似的生活体验,所以王安石辞官后,“多骑驴行于山野之间,宾客来来往往,皆以驴为马”,逍遥于世。韩世忠在政坛上一蹶不振,经常“骑着毛驴,带着一群孩儿,在西湖中畅饮。”陆游从抗金线上垂头丧气地回到蜀,途经剑阁,作了一首《剑门道中遇微雨》:“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人剑门。”
唐代“黔驴”的文化同样也对宋朝的驴子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而在宋朝,驴子仍是一个身份卑贱的标志,是失意文人、政治家甚至娼妓的座驾。很多小说中的“驴子”形象都是为了嘲讽和批评而存在。
正像陆游在《读书》中所述:“文辞大夫以驴为票,以兵为官”,都是一种讽喻。唐代是中国最繁荣的一个阶段,驴不但大量繁殖,而且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
而“驴子”这个主要的文学形象也成了失意文人、政治家抒写个人情感和讽刺当下的主要手段。唐代和宋代的驴类文化是中国驴类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其后的元代和明朝的驴子文化也受到了它的深刻的冲击,表现在戏剧、小说、诗歌等方面。
五、元代和明清时期的人物形象出现在各类文体中元杂剧种中有许多都受到了唐宋时期的驴文化的深刻影响。元朝时期的马致远,其作品有《风雪骑驴孟浩然》;关汉卿的《窦娥冤》里刻画了一位流氓,名叫“张驴儿”;《黄花峪》中有一句话:“恶毒的畜生,取了我的心脏,拧下了这驴子的脑袋,和我的梁山宋公明做了一坛美酒。”
元朝诗歌中也有对驴子的描述,比如王冕在《题贾浪仙骑驴图》中写道:“贾岛骑驴,披着厚布,穿着一双破烂的皮鞋。”至明、清两代,各种文学作品中都有“驴子”的身影。《水浒传》九十三回,四大经典之一,鲁智深的一句“让这两只驴先走吧,等着他来告诉我们。”
《三国演义》三十七回,说刘备去寻卧龙时,遇到了他的老丈人黄承彦,他写下了《梁父吟》:“一人骑着毛驴,一声长啸。《隋唐演义》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安禄山,你是张守圭的一条走狗,罪该万死,放了这头驴。”《征西说唐三传》中,有一段描写安禄山的死亡。
《阅微连草堂篇笔记》的篱笆上写到:“夕阳西下,半山一片暗淡。醉客倚独樽,观我踏驴过板桥。”明代诗人文征明在《题冬景诗》中写道:“驾驴的人,似鹤行,似襄阳孟浩然。”清代诗人归庄在他的《有冬后五日访徐昭法于灵岩山下》一首诗中写道:“不用灞桥上的驴,也要把东郭的小腿冻得冻坏了。”
清代诗人张问陶在《题画》中写道:“我也是长安的马车,我一生都在骑驴。”从它们身上不难发现,唐代“诗人骑驴”与“黔驴”对元代、明两代的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冲击,同时也可以看到,当时的驴子文化,也延伸到了戏曲、小说等新的领域。
六、结语综上所述,中国的古老的驴类文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承。
自秦汉以来,因诗词和散文而结下了不解之缘;到了魏晋时期的文人墨客,开始出现了文化的分化迹象;到唐代、宋代,“诗人骑驴”、“黔驴”等文化的正式确立,到元、明、清又进一步扩展到戏剧、小说之中,其发展的脉络十分明显,进一步说明了驴文化在中国的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对后代文化的影响,非常值得我们后人了解、研究。
驴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牲畜,它在中国古代的许多领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的驴文化由来已久,传承至今。
根据各种史料的记录,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北方和西北地区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引入和养殖了驴子;中原一带,随着汉代的大规模引入和士大夫的诗词创作,进入了宫廷的庭院;魏晋之际,驴子声名鹊起,而在当时的社会上也出现了对驴子的轻视,开始出现了驴种的分化迹象;唐代、宋代落魄文人政治家寄情于驴子,由此产生了两大支派,分别是“诗人骑驴”与“黔驴”;在元代和明朝期间,由于受到唐、宋以后驴类文化的深刻影响,驴类文化在新的文学范畴中得到了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群,《李士斌冲国驴》、《骡发展历史概述》
【2】刘义庆.《世说新语》
【3】冯淑然.《古代诗人骑驴形象解读》
【4】严思欣.《唐代文学中的驴意象研究》